走进国家双一流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、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--大众医药网
首页 » 走进国家双一流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、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

走进国家双一流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、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


发布时间:




  彭成,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,国家“双一流”学科“中药学” 学科带头人、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、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、四川省“天府万人计划”天府杰出科学家。先后负责国家“973计划”课题、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、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任务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多项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,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;发表SCI 论文200多篇;主编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图书等专著和教材20多部;获国际、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0 多项。荣获2020年四川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。
  潜心钻研新理论,大胆创新结硕果
  为了全面揭示“系统中药学”的科学内涵和关键要素,彭成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,在国家“973计划”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,带领团队对中药复杂系统品种、品质、制药、药性、功效、应用等关键要素的发生、发展、变化开展系统研究,最终构建了系统中药学理论技术体系和实践方法,提出、形成和发展了完善的“系统中药学”学术思想,从而促进了学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,推动了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中药学的发展与创新。
  彭成教授将“系统中药学”的学术思想应用于“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开发”、“有毒中药毒-效多维评价”、“抗耐药菌创新中药研究”等方面,体现了中药研究的科学性、前瞻性、创新性和实用性,取得了非凡成绩,推动了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,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。他将“系统中药学”应用于“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开发”,提出了“品质制性效用”的研究模式,组建了“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”,围绕益母草、川芎、附子等道地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利用,并对参附注射液、益母草注射液、三七通舒胶囊等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,新增直接经济效益达50多亿元,多次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他将“系统中药学”应用于“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”,首次建立了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模式,提出“中药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”的研究思路,起草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肝脏、心脏毒性指导原则。与华润三九(雅安)药业有限公司共同解决了参附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,实现了参附注射液的品质控制,解决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质量问题。通过对有毒中药安全性的长期研究,最终完善了大众对有毒中药内涵的认识,攻克了中药毒效评价的科技瓶颈难题,率先构建了中药毒理学学科体系,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十二五”期间建设的优秀重点学科。他将“系统中药学”应用于“抗耐药菌创新中药研究”,提出了“方-病证-菌、药-病菌-证、部位-病证-菌、成分-病菌-证、物质结构-作用靶标”的中药防治耐药菌感染创新药物发现模式,为解决全球性耐药菌、超级细菌问题带来新思路,为人类攻克耐药和变异菌株感染重大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  




  守初心,开出中药产业扶贫“良方”
  中药产业是四川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,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,彭成教授坚信中药材是助推精准扶贫的强劲引擎,2015年,他提出“发挥四川资源优势,实施中药产业扶贫”的建议,得到时任省委书记肯定与批示;为了给各地开出中药扶贫的好“药方”,他组织中药学科科技人员,先后前往炉藿、冕宁、布拖、古蔺、巴中、苍溪、平武等贫困地区,对中药特色资源俄色茶、益母草、附子、赶黄草、虎杖、川明参、厚朴等进行系统研究、产品开发和生产指导,为贫困地区药农脱贫致富开方子、找路子,并在冕宁县建立了目前唯一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AP 认证的益母草基地,带动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100余农户增收致富,户年均增收3000元人民币。
  此外,针对5·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灾区自然生态和植被严重破坏的后遗效应,彭成教授提出“基地建设、生态恢复、产品综合开发与产业发展一体化”的灾区道地药材资源恢复重建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,围绕地震灾区道地药材川贝母、大黄、厚朴的种植与生态重建开展研究,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。通过研究,突破了25项药材种植与生态恢复的瓶颈技术,制订了35项药材种植标准操作规程,在灾区实现种植药材18万亩,生态植被恢复20多万亩。同时,加强产品综合开发,先后制定国际国内和地方标准共13个,研发5个饮片、6个创新药物、7个配方颗粒和4个相关产品,获得2个新品种证书和16个产品的生产许可,成果于201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  




  积极探索建学科,传道杏坛育英才
  彭成教授作为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中药学、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的学科带头人,主导制定学科建设方案并负责实施,取得显著成效。针对中药人才培养中存在“医药脱节、类型单一”等问题,他提出“医药结合,系统中药,实践创新,明理致用”的教学理念,建立了分层分型、因材施教、精准育人的中药学三层次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,形成了“厚基础-精专业-强能力”的三层次知识和能力构架,并以国家级中药学特色专业为阵地培养复合型人才,以“凌一揆”中药学基础基地班为引领,培养创新型人才,以全国第一个校企合作订单式——中药学太极班为示范培养应用型人才,取得明显成效,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  彭成教授继承和发展“系统中药学”学术思想成为学科建设独特思想,并主持编写出版《系统中药学》创新教材,同时,主编国家“十二五”重点图书《中华道地药材》、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中药药理学》、国家“十三五”重点图书《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》(中药饮片卷和成方制剂卷)、首版《中药毒理学》《实验方剂学》创新教材,创“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”课程并出版专著,为中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优秀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。
  彭成教授扎根于中医药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和临床工作逾三十年。作为人民教师、科技工作者和专家,彭成教授以实际行动,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,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专家潜心钻研攻科研、妙手回春治病患、以人为本育桃李的责任、担当。
  ‍


您可能还喜欢的
热门高清美图推荐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