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续了上千年的合餐习惯,真的要改吗?--大众医药网
首页 » 延续了上千年的合餐习惯,真的要改吗?

延续了上千年的合餐习惯,真的要改吗?


发布时间:
  共享美食,也可能共享疾病


  不同于西餐每人一盘、各吃各的,中餐多是合餐制,多人围坐一桌,同吃一份菜。在其乐融融的背后,卫生情况令人担忧:每双筷子都带着口水,频繁地在每个盘子里夹来夹去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合餐时,大家吃的都是“口水菜”。


 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在《劝菜》一文中讽刺道:


  “新上来的一碗汤,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;新上来的一盘菜,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。至于劝菜,就更顾不了许多,一件山珍海错,周游列国之后,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。”


  这个场景我们都亲历过,而且也为这种“津液交流”做出过贡献:


  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,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,把盘子里的菜翻来翻去、挑三拣四。


  有的食物粘在了筷子上,于是用嘴唇和舌头舔干净,伸进盘子里继续夹菜。


  吃火锅时,你一筷子我一筷子,带着刚从嘴里“新鲜出炉”的吐沫星子,夹着新的涮品,再次投入热汤……


  在这个过程中,致病菌、病毒和寄生虫可能趁机潜伏在口水中,进入到每个人的身体里。我们在共享美食的同时,也可能共享了多种传染病。


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,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,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[1]。


  大名鼎鼎的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细菌,在我国人群的感染率为 40%——65%,平均为 49%[2]。它可能引发慢性胃炎、消化道溃疡等胃肠疾病,甚至导致胃癌[3]。而感染者的唾液中就带有幽门螺杆菌,共餐时用的筷子、汤匙就可能成为传播媒介,增加其他人感染的几率。


 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也能通过唾液传染。1988年,上海甲肝大暴发,感染者高达30万人,合餐交叉感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
  此外,牙周病细菌、致龋菌、疱疹病毒、流感病毒等,也可能通过合餐传播[1]。


  除了传播疾病,合餐共食还会带来以下几个问题:


  1.不利于体重控制:大家一起吃饭,很难判断自己究竟吃进去多少。而且人数越多,吃饭时间越长,越容易吃得过量。


  2.不一定营养均衡:虽然有一大桌子菜,但很多人只挑自己喜欢的吃,特别是孩子,这样很难做到营养均衡。


  3.可能造成浪费:家宴、请客、会餐等合餐,组织者常会抱着让大家吃好、吃饱的心理,准备得特别丰盛,吃剩一些饭菜是司空见惯的。


  而我们在影视剧看到,西方人的分餐里,会把肉类、谷物、蔬菜平均分配到每人的餐盘中,吃了啥一目了然,而且营养均衡。谁要是吃不完,浪费了,可就责任到人了。


  另外,在聚餐环境下,我们吃得可能没那么轻松:


  家庭聚餐时,新上桌的菜得等长辈动筷后才敢吃;和领导一起吃饭,根本不好意思自己转桌盘,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菜被吃光……


  我们为什么放弃分餐?


  在很多人心目中,合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,体现了我们重视家庭、讲究亲情的优良传统。这真是天大的误解。


  事实上,中国是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。


  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,由于生产力低下,人们采集的食物通过加工后,按照人数平分,然后各自进餐,这是最原始的分餐制。


  到了商周时期,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,人各一份。


  魏晋南北朝时期,高足坐具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同桌而食,但这并不代表大家已经开始“合餐”了。实际上,食物的分配上仍然是一人一份,只是围桌而坐,有了“合餐”的那种气氛而已[4]。


  合餐制出现于北宋。随着食物种类和烹饪花样变多,人们意识到,坐在一起吃,能每样都来一点,更经济实惠。与此同时,茶楼酒肆等公共饮食空间出现了,寻常百姓走出家门享受美食,饮食成为一种热闹的市民活动。吃饭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,更是一种人情交际,同饮同食是一种情感连带的象征,将“分享”“热情”等传统人情特色融进了食物。


  明清之后,合餐制成了主流,但仍有分餐的影子。如电视剧《甄嬛传》中,皇上到华妃宫中进餐,就对宫女颂芝说:“你来给朕布菜”。布菜就是把食物分送到别人的餐具内,请其食用。


  类似的说法还见于《红楼梦》,刘姥姥二进大观园,贾府设宴招待,“薛姨妈又命凤姐儿布个菜”。


  分餐到底难在哪儿


  早在20世纪30年代,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便开始关注西方的“卫生”知识,以“共食”为标志的中餐,成为“开明之士”的诟病对象。


  新中国成立后,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“爱国卫生运动”,从科学、卫生的理性角度向大众推广分餐制。


 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甲肝大暴发时,“改变共食为分食,移风易俗”来预防肝炎传染的倡议,进入大众视野[4]。


  2003年非典肆虐,提倡分餐制的呼声一度高涨。但随着疫情结束,话题热度很快消退,最后不了了之。


  推广分餐制,到底难在哪?


  难点一:担心影响感情。中国人吃饭讲究浓郁的感情和气氛。不少人因为“面子”不想分餐,怕亲人朋友间觉得“生分”“被嫌弃”。


  难点二:操作起来麻烦。不少人抱怨,公筷太麻烦,本来动一次手就能夹到菜,现在要放下自己的筷子——拿起公筷——放下公筷——拿起自己的筷子。而且经常容易搞错,拿公筷夹菜,一不小心就夹到自己嘴里。


  难点三:成本增加。合餐制下,一个服务员可以兼顾两个包厢。分餐制下,一个包厢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服务员。分餐还意味需要更多的盘子,因此洗碗工也要增加,配餐间、洗碗间等的操作面积可能也要增加,很多餐馆的后厨得重新设计改造。


  难点四:影响菜品品质。俗话说“一烫顶三鲜”,中餐的各大菜系中,最经典、最受欢迎的菜品几乎都是热菜,要整份端上来才好吃。比如酸菜鱼、毛血旺,最诱人的就是刚出锅时热辣滚烫的感觉。而分开盛凉得快,口感也变差了。中国菜还注重形和意,比如苏帮名菜松鼠鳜鱼,大家更在意鱼在盘中昂首翘尾的造型。如果将其切开分餐,不好看也不喜庆。


  总之,中餐搞分餐会降低就餐体验,还要多掏钱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“原地不动”。相比分餐制,公筷、公勺等方式的成本更低、操作也更简单,当然,这需要餐饮企业和消费者一起努力。


  至于很多人担心,分餐会破坏气氛。事实证明,我们多虑了。


  香港人在非典后开始推行公筷,但就餐气氛一如往常。


  出于卫生的考虑,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推行分餐,如今贯彻得相当彻底了。而在新加坡、韩国这些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国家,使用公筷、分餐也成为了就餐的标配。


  理性思考,虽然公筷、公勺会让吃饭变得麻烦一些,但这点麻烦会换来所有就餐者的安心和健康,也不会影响就餐氛围,何乐而不为呢?


  此次疫情是否能帮国人改掉“合餐共食”这个陋习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您可能还喜欢的
热门高清美图推荐
返回顶部